林蓝:美育其实是一种“育美”

2021-09-30


日前,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在接受新快报采访时,就“美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育美”,结合自身成长求索经历和工作经验,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让美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我想说,这不仅是‘美育’,这是‘育美’。当人心中有美,这种状态会滋养他的整个事业和人生。”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小小参赛者,已成优秀从业者
 
新快报:请谈谈您对“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的印象。
林蓝:大赛举办了多年,我一直很关注。首先,它覆盖面广,涵盖青少年各个年龄层;第二,专业的主办机构保证了评判的学术性和高标准;第三,广泛的媒体支持,让“美”为更多人所知,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它是三方面强强联合的一个成果。经多年深耕,当年的小小参赛者,我相信有不少人已成为优秀的艺术从业者。
 
 
新快报:确实有人已走在专业道路上。
林蓝:那太好了。我一直喜欢儿童画作,那种天真开放,区别于我们专业画家浸润多年的成熟思维模式,显得特别有创造力和启发性。
我觉得,让美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我想说,这不仅是“美育”,这还是“育美”。当人心中有美,这种状态会滋养他的整个事业和人生。
 
“我一辈子都要在这路上了”
 
新快报:众所周知,您也一直是在一个美的氛围中成长和追索的。如今回想,在哪个时刻,您开始意识到艺术于您生命中不可或缺?
林蓝:我祖父是潮汕抽纱工艺美术大师,耳濡目染之下,我父亲16岁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母亲是父亲当年的同班同学,她四个姐妹也从事美术。
说实话,家人大多从事艺术工作,所以年少时自己甚至想过,能不能做点别的?我曾想当作家,也曾想当建筑师。而后在我升高中时,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停招多年,刚好复招了。
 
新快报:当时您怎样选择的?
林蓝:有时,少年迷茫时,你会抓住最熟悉的东西,像王安忆所说,探寻的苦恼如在暗夜中行路,而此时你手握的电筒打开一束光,就会倾向认为那个方向是对的。最熟悉的,也许也是自己唯一能抓得住的。那时候家人每天都在画画,而它也是我熟悉和能驾驭之事。于是我就考进去了。
 
新快报:从附中再到广州美术学院乃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的求索过程中,哪个阶段给了您与众不同的触动,从而坚定了选择?
林蓝:若说整个附中是感性学习阶段,到了美院就是理性的学习,广泛接触美术史经典,给了我另一种滋养。真正有触动是在考研时,正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火热浪潮席卷神州,我希望自己所学能与现实更紧密互动,综合考虑下选择了介乎设计和绘画之间的壁画专业,到了北京。
如果说之前最熟悉自己手上“电筒的光”,那么此刻,天已大亮,我突然间,看到了旁边的同路人。当时全校硕博女生加起来就十位左右,住在一起。来自五湖四海的这些师姐,有些已近四旬,有家庭有事业,然而她们可以近乎“清零”,在人生新赛道中日以继夜焚膏继晷学习。
这种对梦想的执着、时刻战斗的学习状态,让我觉得,天大亮了:我要这么走下去了,不管怎样,我一辈子都要在这路上了。
 
“所爱”和“所能”是终极竞争力
 
新快报:永不言倦?
林蓝:永不言倦。而且我们会发现艺术的独特魅力:有个别职业也许很容易进入懈怠期,碰到“天花板”,但艺术这个事业不会有终点。这也是我想跟如今的家长们分享的。
而且,艺术没有“第一”。艺术有标准,但艺术更多是唯一。所以每一位家长都要发现自己孩子的唯一,在青少年阶段培养其独特性。
 
新快报:那对孩子绘画的要求,是画得越像越好,还是画得越独特越好?
林蓝:很多时候我们更希望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结合。作曲家需要独创性、开放性、充沛情感;演奏家的娴熟技巧,则是日夜在标准要求下勤学苦练所形成的肌肉记忆——那么这个结合,是手脑互动及情感表达的综合。
孩子小时候,要尽可能让他按自己的想象去画。路径可以是“观察-梳理观察-表达”。首先,他要观察对象,比如一个杯子,这是观察能力;第二,他要梳理他的观察,这个杯子准备怎样去表达,这是梳理能力,这就不完全是演奏家的范畴,而涉至作曲家的范畴了;第三,画出来,这是表达能力。“观察-梳理观察-表达”三个能力就这样在画中形成。
如果此时纠结“画得像不像”,那已进入标准程序,但1000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人也有1000种梳理方法。所以,幼儿小学阶段,我们建议“宽一点”,就让他去感受生活,梳理认知,然后表达情感,就这样而已。不求像不像,反而越独特越好。而初中以后,如果孩子依然对美术情有独钟,那就可以开始专业严格的“军人式训练”。
 
新快报:您提到的认知(观察)-梳理-表达,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吗?
林蓝:对,你要让他去认知、梳理从而表达自我,如果这个没养育充分,就立刻把“他”放到美术基础训练中去打磨,他的自我会不完整。打个比方,自我不完整,作为一个艺术训练产品来说是影响最后效果的,因为自我也是这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建议孩子小时候,家里有多大的纸,都给他;墨、水、水彩、水粉、油画棒、蜡笔,都给他。画完了整个人丢水里洗洗就行了(笑)。这是很好的,这个自由宣泄的渠道,能让孩子的情感得以充沛健康发育。
 
新快报:而上述这个求索过程,也是一种正确的底层逻辑。
林蓝:嗯,我觉得感受对象、梳理自我然后表达自己,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业,终其一生都是需要的。所以“美育”是普及的,它不是只为培养美术工作者——它是“育美”,在每个人心里去培育“美”的种子,继而让其人生更加完整、花香满径。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度过自己一生。
 
新快报:您对年轻的艺术从业者还有什么想分享的吗?
林蓝:从现实来说,现在很多人学美术,竞争很激烈。我记得杨振宁先生从前被大学生问到如何才能有成就,他说第一选你喜欢的东西,第二选你有能力的东西,第三还要考虑现实情况。就艺术而言,我觉得这个行业里,你的“所爱”和“所能”,越往后越发挥重要作用,几乎能够成为终极竞争力。所以每个人都要问一下自己,我是否真的爱它。
 
广东画院坚持学术立院、公益为先
把美育发散到更广大的时空里
 
 
“广东画院始终致力于把学术、把美育发散到更广大的时空里,让它产生公益作用,这是我们的本责。”林蓝介绍,历经六十年发展,今天的广东画院以“学术立院、公益为先、传承传统、创新发展”为宗旨,无论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社会公益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我们每一个人有责任去反映时代、反映时代中人,同时呈现学术高度,坚持公益方向”。
 
 
据介绍,自2020年12月在广东画院新址举办的广东画院优秀作品展 ,以近300幅名家名作,梳理了画院60年学术轨迹。作为常设展,一万多平方米展厅长期免费向市民开放,目前已迎来近百个单位和数万人次的参观量 ,给广大观众持续提供着“美育”的丰富盛宴。
 
 
在这场“盛宴”中,美的感动和劳作的感动在持续互动。林蓝举了个例子,今年3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者在参观展览时,这群特殊观众面对广东画院大型集体创作《南国的风》(经济特区建设题材)和展览作品《火神山曙色》《潮声》(港珠澳大桥建设题材),兴奋惊喜不已。他们在宏伟壮观的画面中找到了自己曾为之建设付出血汗的件件“作品”,和画家们进行了精彩互动,双方还交换了复制画作和项目图片素材。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在这里,艺术,不仅使人感同身受,同时还发挥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

相关附件


广东画院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新城画院路一号   广东画院美术馆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5:00   联系电话:020-81361621

CopyRight 2022 广东画院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广州​  SEO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