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新闻
NEWS CENTER
出版画册
理论研究丨熔铸时代精神 展现文艺温度:“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评述
2023-10-01
展览现场
熔铸时代精神 展现文艺温度
“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评述
林蓝(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蔡祜(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
2023年3月19日至5月3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承办的“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在广东画院举办。本次展览汇聚了历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在内92位艺术家,集中呈现了新时代中国画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与学术性,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体现。展览开幕后还举办了“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全国美术理论学者专家参会,共同围绕展览与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广泛讨论,产生丰富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本次“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从展览与研讨会两个方向,展现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一、时代群像:92位艺术家展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路径
本次参展艺术家一大看点是人数多,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参展艺术家既有来自中国美协及地方的美协主席,也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主要教学研究机构,以及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江苏国画院、广东画院等全国主要美术创作机构,包括当代全国主要的美术组织、教学与创作机构的中国画创作主要力量,在年龄分布涵盖了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等多个年龄段。无论从年龄、地域、专业等方面来看,这92位参展艺术家都是当代中国画坛中的佼佼者,具有广泛艺术代表性。本次展览将这批艺术家及他们的大尺幅代表作汇聚一堂,不仅全面呈现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人才矩阵,同时也勾勒出当代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清晰脉络,为观察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众多有趣的参照视角。
比如说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在同一题材上的不同表现方式与叙事手段。以生于1952年的冯远和生于1978年的陈治为例,他们分别用写意与工笔的形式创作了少数民族群像为题材国画创作。冯远的《高原春色图》一作,前景以轻松写意笔调绘制三位背木桶的藏族少女形象,形神兼备,少女身后为大墨块铺陈的牦牛群展现了作者深厚扎实的造型能力,营造一派抒情恬静的藏地景象。陈治的《美姑》描绘一群傣族妇女在农忙之余饮酒休憩的场景,画中人物神态动作各异,细节丰富,典雅文气的用线设色令作品产生简约的审美意境,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从写意到工笔、从抒情到典雅,上述两幅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展现出两个年龄段艺术家对同一题材创作中的不同画面效果。虽然两者的差异性与艺术家不同学术兴趣、审美趣味、风格喜好等方面相关联,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创作面貌中展露出时代烙印,正是百年中国人物画写实精神在时代感召下,不断传承、转换、变革的缩影,这种中国画的传承与转换关系,同样贯穿于展览的其他作品之中,成为一个可深入探讨的话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本次展览的国画作品呈现对传统精神的回归。如众所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被置入新的历史语境之中,层出不穷的新思潮观念不断拓展着中国画的变革和发展空间。本次展览的多数画家都在改革开放之后,或引领,或参与到各式美术风潮的实践与讨论,产生了许多具有先锋性与实验性的艺术成果,比如本次展览的参展画家龙瑞、陈平等人,他们在80、90年代都曾作为新水墨运动的倡导者,创作过一批具有现代意识与构成意识的新水墨作品,引领一时国画风尚。而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批艺术家都逐步回归对传统的意境格调和笔墨趣味的研习与实践,正如本次展览的作品所反映的,虽然艺术家的作品面貌形式各异,但精神内核上或多或少显现出对传统中国画精神与品格的追求。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来自于艺术家长期国画实践中,不断增强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来自于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传承画学文脉,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时代内涵的中国画,彰显文化自信自强,逐渐成为艺术家探寻中国画现代表达的一条重要路径,其背后的创作逻辑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展览现场
二、时代新貌:中国画创作的时代关注与个体创造
从参展作品来看,本次展览的中国画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形式新颖,呈现当代中国画坛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艺术生态。在这批具有鲜明艺术面貌与强烈个人艺术特色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自觉将时代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切入点,从滚滚的时代洪流中探寻彰显时代精神的表现方式,积极探索中国画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各种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本次展览中徐里的《写就青山上摩天》以强劲霸悍的墨线造境,辽阔磅礴中呈现出正大气象;马锋辉的《劲松》笔墨老辣,线条遒劲,凸显岩上苍松挺拔的劲节贞容;卢禹舜的《天地大美·心驰神往·笔遂墨顺》,用大面积皴擦和染色建构一派浑厚深沉的水墨山水诗意,上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尝试通过强烈的视觉观感,展现博大雄浑的新时代气象,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在另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通过对传统精神再凝练,再转换实现对当代中国画的图式创新。如田黎明的《山上阳光》一作以水墨展现当代中国画光感的独特魅力,清新明快的画风背后是田氏对传统中国画平淡天真理想的追溯;牛克诚常年从事中国传统色彩学研究,作品《晴峦暖阁》在现代的构图与色彩运用下呈现出一种古典青绿山水的美学品格;刘万鸣的《圆融——调合郎世宁》,融汇宋元传统,展现一种高古清朗、庄严大气的笔墨气息;袁武的《暮色》将传统笔墨与西方造型进行融合,生动展现当代水墨的多种可能性,带来全新的视觉张力和审美感受。人物画在表现现实生活和现实主义思想方面有其天然优势,在本次展览的人物画创作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当代中国人物画所发散的现实题材绚烂意味,如林墉的《红衣》以扎实的造型能力与流畅的线条运用塑造了一位明朗自信的红衣女性,展现出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奋发向上的精气神;何家英的《胜利女神》用工笔的形式将希腊胜利女神、雅典卫城与北京鸟巢等并置于同一画面,表达对奥运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杨晓阳的《陇南回忆》,淡墨泼写的人物塑形带有抽象之美,赋予作品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周京新的《天使》大块面淡墨铺陈,生动地塑造一位防疫人员的美好形象;苗再新的《兵甲》,将人物动态的生动捕捉与形体塑造和谐融为一体,展现当代军人阳刚勇毅的英姿;张望的《靓影之一》以简洁明了的国画技法刻画少女特有情态,灵动的浅蓝色背景令画面洋溢着青春的风采。
从这些当代中国画坛代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一方面坚守自身的艺术理想,不断守正创新,使个人的艺术呈现多元风貌,展现艺术的“小我”,另一方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创造,将自身的艺术特点、艺术状态贯注入讴歌时代、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宏大创作,实现艺术的“大我”。“大我”里有“小我”,将使“小我”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深度、高度,在当代立得住,更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将艺术家的“小我”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大我”必使其更具张力、更为博大,为当代中国画创作带来更多新的发展空间。
三、时代之思:新时代中国画发展之路的探讨
在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新时代中国画创作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就新时代中国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经验、新现象展开研讨。本场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田黎明共同主持,发言嘉宾汇聚了美协、美术学院、画院等不同系统的理论家参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马锋辉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当代中国画家要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努力开创中国画创作新局面,并从树牢质量意识、弘扬优秀传统、培养青年人才、强化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指出新时代中国画发展与努力目标。
在场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积极拓展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呈现出热烈和谐的学术研究诉求。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田黎明、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主任王艾等专家分别从艺术家个人创作、时代精神、中国画发展现状与中国画学科建制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画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川大学教授林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等人则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中讨论中国画现代性的新发展。伴随着中国画创作观念的更新带来了绘画语言的变革,新时代的中国画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元的风格样式,来自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陈明、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黄光辉、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在发言中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观念与绘画语言的关系;中国画进入现代展览体系,新的展陈方式和技术手段为中国画带来了新的观看体验,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徐虹、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马琳都尝试从当代的观看视角,对展览现场以及展出作品进行解读,并延伸出一系列的讨论。
守正创新,多元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的时代命题与鲜明特征。此次展览以“时代温度”作为主题,以一批中国气魄、民族精神和具备新时代审美的中国画作品,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画整体学术生态,探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画传承与创新,为推动中国画艺术的精进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来源:《美术观察》2023年08期
相关附件
更多资讯
2023-11-21
2023-11-15
2023-11-01
2023-10-11
2023-10-11
2023-10-02
2023-10-01
2023-09-04
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