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温度”展览丨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学术研讨会(下)

2023-04-06


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9日-4月19日(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广东画院

新时代中国画发展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
学术主持:尚辉、田黎明
会议时间:2023年3月19日下午14:00-18:00
研讨会地点:广东画院(413室)
观看方式:【线上】腾讯会议号 : 245 530 423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发言

四川大学教授林木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至少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现代性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主义,我们总是非常自觉地把西方的“现代性”当成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标准,当成跻身国际现代化艺术的通道。
        其实,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但美术界很多文章说当代艺术就是当代艺术,不要把当代其他艺术给拉进来,国画表达的当代艺术这不是当代艺术叫什么艺术?非要搞专制、搞观念艺术、搞问题意识,那才叫当代艺术吗?那是美国的规范。我们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这一过程是连续的。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如此,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化之路也应该是如此,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也应该如此。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我们有自己要走的路。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应该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作为艺术家个人,我们应该守住的是“我之为我”的自我。作为民族绘画主流的中国画,中国画画家们,在民族绘画现代化进程中,更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担当。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

        当代山水画创作,创作具有个人面貌的挑战难度较之前代更为困难,因为山水画在经历宋元两座山水画的高峰之后,明代人已经有焦虑感,20世纪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很深的焦虑感,即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前人笔墨烂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面貌,结果我们在山水画方面可以看到有那么多的优秀山水画家,比如黄宾虹是传统的打进去出来的,融合中西的傅抱石、李可染等,在画派方面也出现了岭南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等等山水流派,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我们这个时代,肯定还会出现新的伟大的山水画家和山水作品,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天才的迸发。相信一百年后的人看待我们这一代的山水画创作,同样他们也会得出跟我们今天回看一百年前的观念——名家辈出,精彩纷呈。
        这是最好的时代,当然也有可能是最不好的时代,主要看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也涉及到大众跟精英间的矛盾。山水画在过去不单单是绘画的问题,还是一种文化的现象,我们在今天山水画并未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虽然人数很多,但圈子很小,这也是一个矛盾体,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又要克服缺点是一个问题,但我是充满希望的,也有这个信心。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

        今天我的发言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整个展览带有做个艺术志的态度,这个展览构成了中国画从1980年代至今的艺术发展过程中相对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艺术品展示。他们这代画家的成名,我们作为晚辈能够看到的基本上都是80年代初,所以就构成了80年代至今特别有那种现象概念的展览。
        第二,当下我们在看展览的时候,观看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无论是写生者的观看,还是观看艺术作品的观看,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了整个表达的改变,现在很多东西都带有设计意识,也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原本我们看世界的时候,这种公共意识是匮乏的,是极具视觉化的情景。但当下很多都是被人为的、被公共化的场景出现,这无形中改变了人民对于对象的选择、品位等等,这都构成了当代人和当代艺术表达的态度。
        我们作为当下人和当下世界、面临当下的文化,面临当下不断生成的新的文化迹象,我们就应该既有师古的幽情,同时也要有创新的愿望、创新的念想。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

        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主题性中国画创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我觉得这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政府层面的重视和支持;第二是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回归传统文化观念的活跃有很大关系。新世纪举办的大型美术展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可以看出主题性中国画创作的题材、内容、语言、形式呼应了国家与社会的精神需求,特别是主流性的社会需求,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题材内容上触及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在题材上更加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包括重大的事件,这都是非常鲜明的特点。
        从图式、语言的角度来讲,以传统笔墨语言表现当代社会生活一直是中国画创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农业社会生产出来的传统笔墨语言形式,它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甚至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是很大的难题。这方面来讲,工笔绘画体现了明显的优势,工笔画在表现现实的同时,具有引人入胜的画面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普通群众的审美需求,这是图式语言的特点。
        同时我也注意到近几年中国画有一些用传统的手法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也形成强烈的现代感,这些作品在传统国画里的现代性探索中体现出一定的价值,也是主题性中国画创作在语言形态拓展的一个反映。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主任王艾

        今天经常把中国画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来讨论,但实际上中国画这个学科非常年轻,在100年前,在1922年北京美术学校改制,把原来的图画科跟师范科取消,设立了中国画、洋画的架构,比较像今天的美院。
        我们所担忧的问题,一是中国画的创作者,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的兴趣点和知识构成,与我们设想中的中国画的人才培养可能有比较大的距离。二是如果把中国画当作是传统学科来建设,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画的创作人才,它不是把中国画当作非遗或历史来研究,他们还要创作中国画,这些结构性问题,我觉得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会依然存在。第三点我想谈的是,今天在座的专家覆盖了美术圈的各个领域,现在由于各个机构的力量、独立性越来越大,我自己比较期待跟呼吁的是如何更早把中国画的发展、创作嵌入到现在年轻一代人的知识体系跟审美结构里面去。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马琳

        关于人物画的发展,我主要像谈谈三个面向:
        第一个面向,如何从内部传统中拓展,即借古以开今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很大一部分在当时是创新,那我们要继承什么样的传统?比如数字化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个题材的形式在当下的中国画、人物画中该如何进行创作?又该如何来进行评论?
        第二个面向,工笔人物画这二十多年来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工笔画家创作材料所使用的广泛性是远超传统水墨画,但也要警惕当下工笔人物画中出现的过度装饰、过分甜美的倾向。
        第三个面向,水墨和影像、装置相结合的作品,即水墨发展的另外一条线索,这二十多年来从抽象水墨到实验水墨、观念水墨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画发展人物画的三种面貌。这三种面貌构成了当下中国画人物发展的多样性,个人的观点是让传统的更传统,让当代的更当代,每一种我感觉它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拓展。

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

        我想分享的是《考古发现与现当代中国画语言的探索》。艺术考古涉及到的图像表现,相关的造型、线条、色彩等问题,与之相关的主要门类包括壁画、画像石、雕塑、石窟造像、陶俑等等以及比较特别的器物。
        有历史学家也提出近一百年来史学的四大发现: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藏经洞、大内的档案(明清档案)。其中比如敦煌壁画,汉画像砖、汉画像石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引证了对传统中国画学的认识,这些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和社会场景的再现,更被视为是学习传统的极佳典范。
        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际,文化自信的提出显然是在前面的10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逐渐形成的认识,也形成了今天的底气,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中国画所面对的强大传统资源,考古发现中的这些艺术品或美术图像是给我们展现了不断增加的传统资源,也是我们通过视觉手段认知古代、认识传统的重要路径。

研讨会总结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田黎明

        今天下午研讨会非常受益,在这里首先特别感谢林蓝院长和尚辉主任为这次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大家能够在这里畅快淋漓地谈学术的课题,为此次展览和研讨会的成功打下夯实的基础。
        本次研讨会的意义是把中国画的实践课题放在理论家进行思考,理论家在研究理论时是从学、问的角度,这对中国画的实践者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只有中国画在实践中被理论家梳理出相对能够作用于当代中国画创作带有指导性的人文理念、学术理念时,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才真正意义上能推进画家深入生活,在学和问上下功夫,才能产生出属于时代、能留得住的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研讨会”,试图通过这次展览提供的诸多案例,来审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总结如下:第一,我们的学者们对这次展览及新时期以来中国画发展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总结和梳理,谈到了主题性创作、水墨人物画创作,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等等,从题材、体裁这两个维度上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水平和状态进行各自学术分析和判断。
        第二,当代中国画进入了理性回归的平和发展状态,每个人的思想进行碰撞,虽大家的立场、角度等都不相同,但我们尊重对方的想法,以特别平和的心态来进行。
        第三,今天研讨会专家敏锐地发现今天的中国画和原来不太一样,它并不完全是表现在题材和内容上的不一样,而是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进入了现代视觉文化的时代,是现代视觉文化在改变我们的观看方式,这个时候都是通过笔墨和色彩浓缩在、固定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中。
        第四,我觉得今天的展览和研讨会来到广东画院、回到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在100多年前中国绘画发生改良愿望的时候是从岭南开始的,岭南最先接触到西方文化,最先接触到现代视觉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岭南画派提出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观点,这个论点支撑了这一百年中国画的变革一直到今天。这一论点成为我们面对现代文化的基本表达方式、价值理念,中国画的发展也总是在折衷中外、融汇古今之间寻找不同的路向,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这一百年中国画的发展始终体现了对这八个字基本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文字整理:蔡祜、张旭凌

相关附件


广东画院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新城画院路一号   广东画院美术馆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5:00   联系电话:020-81361621

CopyRight 2022 广东画院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11047405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广州​  SEO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