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新闻
NEWS CENTER
出版画册
岭南美术“深扎”进行时
2023-03-09
2月17日,由广东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根植南粤:广东画院‘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第一回)”在广东画院开幕。取材自湛江、茂名、阳江、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等全省7个地级市“时代城乡新貌”的80余幅精品佳作荟萃一堂,艺术家们用心、用思、用情,描绘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谱写城乡协调发展、镇村美美与共的多彩篇章。
广东画院艺术家在茂名采风
这是广东画院携手地市,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创作文艺精品的一次大胆尝试:广东画院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覆盖至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通过采风创作,增进全省美术界交流互动,挖掘基层优秀美术人才,激发艺术创作热情和灵感。
随着广东美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一幅多元兼容、百花齐放的广东美术生态长卷,正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林蓝 《椰风》 104cmx7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扎根火热土壤
创作“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26天、7个地级市、数百幅写生作品,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在去年“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湛江、茂名、阳江、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在艺术家们的写生稿里,各地建设发展成果尽现笔底,汇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岭南人文风情画卷。
冯少协 《闪亮香江》 100cmx150cm 油画 2021年
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阿湃向记者展示其新作《南海之滨》——画面上,水鸟翔集于湛江红树林的枝头上,呈现绿美广东的盎然意趣。他告诉记者,从火热的生活土壤里,培育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创作,这是广东画院策划此次活动的初心。
郑阿湃 《南海之滨》 180cmx96cm 中国画 2022年
从潮州的韩文公祠到茂名水东湾的渔民,无论描绘的对象是风景或人物,广东画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黄国武都只需寥寥数笔白描,便能勾勒出时代的“精气神”。他表示:“采风之行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一处看似普通的场景里都蕴含着不寻常的意味,每个老百姓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刻画的‘英雄气质’。”
对于许多同行的广东美术工作者来说,这次采风与其说是一次“发现之旅”,不如说更像是一次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寻根之旅”。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首站选在湛江。上世纪60年代,岭南画派名家关山月、黎雄才曾以湛江堵海工程为主题,组织广美师生到当地收集创作素材,留下《向海洋宣战》这幅不朽的艺术经典。
关山月曾经担任广东画院院长。他常说:“不动就没有画。”火热生活带给前辈画家们的感动,至今依然在广东美术工作者的血液里流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洋认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已成为岭南画派的精神标识。
“过去三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广东画家没有止步不前,精品佳作不断诞生。”粤东西北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也加深了于洋对广东的认识。他称:“这场展览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到岭南文化的脉搏,也细致感受到广东画家最鲜活的艺术思考”。
广东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此次采风之行也深化着岭南本土画家对广东文化的认识。“通过去年在粤东粤西‘沿海经济带’两翼的采风,我们也更能理解广东改革开放何以‘开风气之先’。”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感悟道。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林夏瀚期待,画家们用自己的画笔塑造独特的乡村文化形象,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广东乡村打造成富有人情味的精神家园”。
省市“共话丹青”
培育广东“百花齐放”美术生态
雅致的侨家小院里,画家们拿出折叠椅,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在洁白的画纸上记录下眼前的一草一木。庭院中,金漆木雕、琉璃窗饰、老式家具牵引着众人的目光,翻过纸面的微风轻轻撩动着艺术家的访古幽情⋯⋯这是广东画院一行来到汕头陈慈黉故居采风写生的一幕。每到一地,广东画院都会与当地画院举办“院院协同”工作协调会,与基层艺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共话丹青。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省市画家一起写生、一起创作、一起展览,能更好带动基层的美术创作。地方画家对乡土的理解和热爱,也调动了我们的创作激情,从而酝酿出更大的‘化学反应’。”黄国武分享道。
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采风之旅,同样让参与的画家们深感难忘。时值盛夏酷暑,腾腾热气弥漫在揭阳古城。工人们冒着骄阳、挥汗如雨的工作场景,吸引画家们驻足写生,他们用饱蘸热情的笔墨记录下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
揭阳画院集体创作的20米水墨长卷《滨海新城》(局部)
“这次‘深扎’活动也为我们基层美术创作送来了‘及时雨’。”揭阳画院院长王佩嵩介绍,采风期间恰逢揭阳画院20米水墨长卷《滨海新城》创作进入关键期。而广东画院丰富的大型主题作品创作经验,正好弥补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美术创作的短板。
经过省市名家的切磋琢磨,揭阳文昌塔等人文标识被巧妙地布局于画幅各处,悠悠古韵溢于纸上,疏简留白的海面呈现旷远之境。而作为长卷主体的工业区则呈现欣欣向荣的磅礴气势,充满鲜活的自然气息和时代精神。
“广东美术要形成‘百花齐放’的生态,不但需要积累优秀的创作群体和作品,还要不断有新的人才加入创作梯队。”林蓝说。湛江采风期间,写生活动就得到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驻湛高校美术专业师生的热情响应。
除创作方面亟待得到指导之外,基层美术工作者也需要更高的展示平台。来自全省7个地级市的基层画家作品,就在“根植南粤”展览上汇聚一堂。“这充分发挥广东画院的学术引领作用。”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画院原院长许钦松点评道。
“根植南粤”主题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
按计划,今年“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将继续走进河源、佛山、肇庆、云浮、梅州等地市。梅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志祥提议,第二回作品展可在地市巡回举办,以激励更多基层艺术家共同讲好广东故事。
选树青年才俊
构建主旋律美术创作系统
不少画坛新秀佳作也在此次展览亮相。青年国画家杨星去年刚刚入职广东画院,也加入“深扎”行列中来。展厅现场亮相的《站台》,将画面定格在从高铁站月台望向远处岭南大地的广袤风景,仿佛无声诉说着岭南大地的飞速变迁。
杨星告诉记者,《站台》的创作灵感来自一次旅途中的“妙手偶得”:近处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铁路网络,远处是远古时代形成的山脉田野冈峦起伏,两相交织,“仿佛寓意着我们正在从传统与自然中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也提醒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杨星 《站台》 144cm×192cm 纸本设色 2022年
生于广东揭阳的杨星,对于南粤城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尤为敏感。跟随他的作品,观众仿佛在视觉上展开一段旅行,乘坐高铁翻山越岭,在山海之间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线。在他的另一幅作品《徐闻菠萝的海写生》里,漫山遍野的菠萝田充满秩序感,蓬勃绽放着原始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
“对创作者来说,体验生活的过程能够收获临摹古画学不到的东西。”杨星观察到,许多同龄画家也通过此行收获了不少崭新的创作题材,通过“深扎”以笔墨抒写现实的绘画实践,使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库”得到不断充实与提升。
在广东画院的“日程表”里,2022年是画院的“人才年”。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广东作品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一,人才体量基础雄厚。作为文化强省重大标志性建筑,广东画院新大楼的落成,也为孵化“大家”“大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大作’孵化培育,推动‘大家’重点培养,广东画院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林蓝告诉记者,虽然一些青年画家目前的创作水平距离专业美术机构的期望还有距离,但主题创作有助于留住人才,进而“发现人才、遴选人才、培育人才、孵化人才”。
林蓝(中)与湛江岭南师范学院师生交流创作心得
目前,“岭南老中青美术大家培养计划”已被纳入广东画院议事日程。提升青年美术创作力量的水平,也成为本次“深扎”活动的目标之一。“基层采风发现的好作品、好人才,都将成为主旋律美术创作队伍的一员。”林蓝说。
以省美协“广东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为核心,广州美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为主体,21个地级以上市美协创作队伍为基础⋯⋯在林蓝的构想中,一座“金字塔”式的广东主旋律美术创作系统机制初具雏形。
方坚明 《湾区卫士》 194cm×18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未来,广东画院培养工程有望延伸到粤港澳大湾区更广阔的地区。林蓝如此畅想:“我们期待联合广东、香港、澳门的美术同仁,共同选树名家大师、青年才俊,通过中坚力量带动更多青年人才从‘高原’走向‘高峰’。”
■专家点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于洋:
写生实践活动具有全国示范性
这是一次聚焦性、大规模的实践活动,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实际上也是一次带动全国的示范性写生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及其艺术成果,一方面体现出大湾区人民生活环境的发展变迁,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进程发展的观察和描绘;另一方面,也是从百年岭南画派带有文化战略性的文化融合的呈现。其无论是从近现代美术史、绘画创作生态研究,还是地域性研究的角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潮州写生花絮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美术观察》栏目主持阴澍雨:
以美术创作助推文旅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注重对人民现实生活进行切实表现,这是岭南地域绘画的传统之一。岭南地域花鸟画题材的丰富性和对生命力的呈现,都来自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不断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情感而造就。未来的采风活动也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把学术研究、教学、创作综合推进,促使整体力量不断充实壮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地去挖掘思想层面、当下社会生活状态、自然景观、自然生命状态的花草精神。此外,也要兼顾地方文化建设,助推文旅事业的发展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
用作品留下时代精神印记
广东画院“根植南粤”的采风写生系列活动,通过这种务实的交流互动,共同提升,形成一股合力,这无论是对南粤美术界,还是对全国美术事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希望,艺术家们能够努力创作出更多书写人民群众精神风貌和现实生活美好图景的优秀作品,着力展现群众生产生活,把创作目光投射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普通人物命运中表现时代变迁,努力创作生产生活气息浓厚,并留下时代精神印记的好作品。
广东画院艺术家在潮州采风现场作画,引来好奇的小朋友围观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林夏瀚:
塑造独特乡村文化形象
在本次活动中,广东画院和各地市的艺术家深入广东基层社区、传统村落,真切感受广东城乡之间的新变化,描绘广东经济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非常具有全国示范性。深入生活,要追求实事求是,抓住地域特色,要对各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有效的视觉图像和表现方法。扎根人民,要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充分体验风土民情。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流中塑造独特的乡村文化形象,以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广东的乡村社会打造成富有人情味的精神家园。
来源:南方+ 记者 杨逸
相关附件
更多资讯
2023-09-04
2023-09-04
2023-09-04
2023-08-18
2023-08-15
2020-06-12
2023-08-04
2023-07-28
2023-07-24